
江苏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工科教育”,是由李泽湘教授倡议,常州固立高端装备创新中心、常州大学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共建,旨在跨越学术与产业鸿沟,培养具有设计思维和系统思维的新型工程师,打造集教育教学、创新实践、创业托举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新工科教育”的学生将依托固立创新平台,借鉴以色列优秀的“双创”培养体系,接受个性化的教育,进行项目制的创新实践,成为适应新一代技术发展的高水平工程师。同时,优秀的项目还将得到包括天使投资、创业指导和政策支持在内的多重创业托举,推动“学院派”创业开启新的篇章。
2021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科技部办公厅联合下发《2021年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揭榜清单通知书》,中以研究院获批为“新型研发机构科教融合培养产业创新人才”揭榜任务承担单位。这也是常州市首次承担国家“全创改”试验任务。中以科创学院以“新工科”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基地为基础,以获批国家发改委“全面创新改革”任务为契机,借鉴美国欧林工程学院和以色列创新人才培育模式,联合常州大学,共同打造“新工科”创新人才教育体系,旨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形成一套可复制推广的产业创新人才培养经验。

“新工科”培养模式强调项目实践,借鉴斯坦福d.school的设计思维,引导学生从寻找、发现、理解问题出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学习知识,分享想法,找到思路,设计解决问题的“原型机“并制造,最后进行验证和改进。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传统工科教育中的数理、工程知识,设计和动手能力也会得到极大的锻炼,还会获得计划、成本控制、进度管理、质量保证等项目管理技能,甚至包括经济、金融等相关知识,成为链接学术和产业的复合型人才。

1. 设置25~35门项目课程,从实践中补充相关基础知识,每学期展示项目实践成果。
2. 毕业设计由学校与企业联合出题,直面产业难题,并由企业负担毕业设计相关费用。
3. 中以企业实习计划(98%以上学生获得一次、79%以上学生获得2次及以上机会)。

江苏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充分发挥体系内协作优势,常州大学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使用固立高端装备创新中心作为培养场所。固立高端装备创新中心的机器人学院、快速打样工厂将有效帮助学生进行项目实践,优秀项目成果可以直接得到孵化加速平台的支持。
2019年12月21-22日,江苏省高校RoboMaster机器人大赛在南京理工大学体育中心举办,常州大学智能制造产业学院首次派队参加此项大赛。经过激烈角逐,Survival战队在“精准射击竞速”比赛中获得新队伍组二等奖,Rover战队在“1V1步兵对抗赛”中同样获得二等奖,展现了不俗的实力,很好地展示了新工科教育的初步成果。